題:
為何在人類社會群體的生活中 人沒有選擇做壞事的自由?
1970-01-01 00:00:00 UTC
為何在人類社會群體的生活中 人沒有選擇做壞事的自由?
四 答案:
Sunflower
2017-11-10 23:15:09 UTC
亞理斯多德、阿奎那、笛卡爾和康德,都主張人有自由意志,而霍布士、斯賓諾莎、休姆和彌爾,則持相反見解。



存在主義哲學家說,人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是絕對自由的。佛洛依德認為人所有慾望都是被決定的,自由意志純屬子虛烏有的事。心理學家史基納宣稱,人類自古以來所相信的自由意志,不過是一種幻覺。



和西方的情形一樣,中國哲學史上,也有兩種不同的對立主張:孔、孟和宋明理學家,都肯定人有自發的仁心和良知,人之所以能為善,即由于仁心或良知的自決。但也有一些有經驗主義傾向的哲學家,如荀子、王充、李覯等,則有決定論的思想。



善開放三個形式並不是三分天下

而是按照一個秩序分配

這個秩序的正確觀念是倫理學的基礎

正經的善是第一,因為它由於它自己的屬性將善的觀念具體化。

愉快的善則次之,雖然次要它也從屬它的所供應者。

有益的善只是為別的事物具體化目的之觀念及善的觀念。

所謂有用的善,不管它是否是愉悅的,是能夠用於以供應一件被人稱為善的事物。



『人之幼』是否亦在『性本善』範疇之中?

https://answersrip.com/question/index?qid=20171101050907AAIggNb
沙漠之狐
2017-11-10 06:01:44 UTC
「….人本來就是從互相殘殺的野獸進化到有慈悲心與良知懂得互相照顧生命 這樣具備靈長類生物優點的人格進化過程 在人類社會群體的生活中 人沒有選擇做壞事的自由 只有在生命受到危害或遭遇戰爭浩劫時 社會結構瓦解時 在回歸叢林生態為求生存的情況下才有掠奪食物與正當防衛作戰殺敵的自由......」

https://answersrip.com/question/index?qid=20170909063913AARlSvh
Lewis
2017-11-10 03:50:00 UTC
有啊!只是會受到處罰啊
2017-11-10 09:02:59 UTC
人沒有選擇做壞事的自由?



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但往往想做天使而做出魔鬼的行為



愛因斯坦:白癡是沒有極限的



任何想要控制人的人 覺得不安而要控制別人的人 都是顯露出更多的不安 極度的不安 比起控制他人來說 這些人總是在遊戲開始前就想知道後果 總想掌控一切 可真不安! 無慮的人會這樣:好的 該怎樣 就怎樣 挺好! 我只是盡情享受每分每秒 不 不!不安的人:不!究竟會怎樣? 這些人陷入絕望般的不安 有一個很好的解釋 爬蟲基因 爬蟲大腦就是關于生存的 生存 生存 生存 害怕不能生存

正因為這一本性 這些人會非常害怕不能生存 什麼都要扯上生存 這也是為甚麼他們總是“未開始便想知結局” 因為了生存 就不會有什麼變通 當他不知道結果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我們有一個很好的風俗,就是慎終追遠,每到過年過節, 我們都會不自禁的想起那些已故的,可敬的親人, 想起他們在生時的種種好處,因此,在活著的人的心中, 就會很容易有效法先人嘉徳懿行的渴望 ,但是我們知道 ,在效法先人的過程中 ,我們只希望……….



中國有句流行的俗語:「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自己良心來說話」這句俗語,很能表達出中國人所說良心的特殊功能。人實現道德生活,可以經歷許多妙悟和澈悟,但要通俗一點說,實不外是我們自己和自己的良心之聲之間的對話。良心之聲發自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只要你聽到它,就能感到它的約束力。聽到它又能順從它去做,你會覺得心安,覺得輕鬆愉快,否則就會感到懊惱、悔恨。在這裡你可以認識為什麼中國哲學家特別強調反省的作用。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船而不信乎?」荀子也說:「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不斷從事反省的活動,作用就要與良心溝通,時時喚起微弱的良心之聲。



人的悲哀是 .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不接受種種物質的.意見的衝突或刺激.在這些外在的因素影響下.人會變得寧可服從魔鬼之聲.而不聽從良心之聲.。開始時.自己會與良心發生交戰.慢慢地會被魔鬼之聲中所提供的一套理由而將自己的過失開脫掉。人類 [理由化] 的能力.固然是促使心理健康的一種因素.也是掩飾過失的一種工具。這種工具會使人逐漸倒向魔鬼的一邊.而聽任良心的日漸僵化。對了.良心只會僵化.不會死亡.因為一個人雖陷溺很深.久假不歸.當他偶然聽到一句真心話.或遇遭遇到真誠的責難時.馬上又會激起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良知之聲.這時會使你極端不安.此刻會使你極度不安,此刻,你就再一次面對著善惡的分水線,你可以懺悔自己的所作所為,你可以痛苦地責難自己,你會覺得別人的真心話,就也正是自己要說的話;你自己和自己的良心之聲的對話,再度恢復。如果你不能這樣做,那你將會比原先陷溺更深,從此你會接受更多的引誘和刺激,你會墮入孟子所說的「梏之反覆,則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的境地,人到這步田地,你只會設法逃避自己,因為你害怕自己。



如果你能體會上述的良心隱現的歷程,那麼你重新去了解中國許多哲學家反覆陳述的實踐工夫,就不難發現它們的不朽價值。宋明理學家那種繁複的工夫論,暫且不去說它,即就古老的孟子而言,它所的球放心、養氣、寡欲、存夜氣、毋自欺這一套功夫,照前面意思來說,千言萬語,只為達到一個目的,就是為促我們與自己良心之間的溝通,保持它們之間持續性的對話。



做壞事的自由?



『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蓋這個天理有個安頓處,才安頓的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這確實是一個很正確的解釋.可是我們也知道『善一切事物所想望的』因此多數人並不會為自己的一生設在一個惡的範疇裡。可是現實人生裡有句話說:「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如果我們把其中的不如意改成是一種非善.那麼應該也是剛好而已。



「貪欲」是惡.惡是不是屬於人的本性呢?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等德性,非由外鑠我,乃人所先天固有,這先天固有的善性,既不是由社會文化的因素所形成,自然也不是這些因素的依變項。它和「食、色性也」的基本人性一樣,凡人皆屬有之。所不同的是.行為科學所說的人性.是生理上和心理上形成的人性.孟子所說的.是具有價值意涵的人性。



荀子對人性的瞭解.和現代行為科學所了解的相同.他也了解到由生理.心理的普遍需要而形成的基本人性,這種人性,不論智.愚.賢.不肖.都是相同的. 荀子說:『凡人有所一同:饑而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特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這種人性是不會變的.不過另一方面. 荀子也認為.人性是可以經由文化的陶冶而予改變的,但這可以改變的.不是基本人性.而是他所說的『化性起偽』中的人性.也就是人的惡性。照荀子的觀點.是人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時.逾越社會所允許的標準時所產生的。


此內容最初發佈在 Y! Answers 上,這是一個於 2021 年關閉的問答網站
Loading...